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英國食物(2)---食材









去英國留學一年回來以後,加上在台灣近年來發生的食安風暴,讓我開始對英國食物有不同的想法。2008年還是小屁孩去英國的時候,寫下英國食物這篇紀錄,現在回頭看看,有些地方的確如此,但有些則不,所以再來寫一篇整理自己看到與感受到的。

















可能是和自己開伙與否有關,當長期居住有廚房可以主菜,選擇便不像旅行一樣受到外面餐廳提供的選項限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作法烹調,覺得英國食物就沒那麼難吃(英國人也不是天天吃炸魚薯條阿)。因為英國外食相對自己下廚貴上許多,逼得大家省錢動手張羅伙食,反而培養起研究做菜的興趣,進而瞭解自己到底吃了些什麼東西,這意外的好處可能是已經外食習慣的台灣學生上班族沒有想過的事情。在超市不時會看到單身男子來買「菜」,這畫面在台灣可能很少看到吧,大家都是走進便利商店或小吃攤居多。託英國食物很貴又不見得好吃的福,留學生基本上都會變成賢慧的偽煮婦。




(倫敦Borough Market的蔬菜,顏色非常驚人)




因為一切必須從買菜開始,漸漸培養逛超市的嗜好(是說本人從大學時代開始便熱愛逛百貨公司超市了)。會發現歐洲超市賣的蔬菜、肉的部位和台灣非常不一樣,像是台灣雞腿比雞胸貴,但歐洲卻是雞胸最貴,可以貴到一磅肉要價五六塊英鎊。因為歐洲人不喜歡吃帶骨的部位,而去骨需要人工,人工是最貴的。而且歐洲的肉不放血,吃起來常有一種血的腥味,必須要用比較重口味的調理方式,沒辦法吃白煮肉,煮雞湯前川燙去血水要花上加倍的時間。最常買的青菜是白菜Pak Choy、青江菜和波菜,空心菜大概只有亞洲超市才會有,而且貴的要命,不過菇類倒是不少,吃蘑菇吃的很開心。歐洲的葉菜類很少,馬鈴薯洋蔥卻是成袋裝、一公斤兩公斤在賣,充分表現出飲食文化的差異。


(不得不說,身邊真不乏料理界麻瓜,對食材一無所知,買個青菜要問名字,還得附上圖片,才不會買錯菜或者買不到菜!)




題外話,英國的高麗菜很難吃是因為品種不一樣,所以歐洲人大多是拿高麗菜來燉蔬菜湯湯底,並不會直接炒來吃。這種長得像水滴狀的高麗菜(pointed cabbage)據說是比較適合拿來炒的,但有一回我們試了.......結果還是不行.......(請對清炒高麗菜死了心吧各位)。



超市裡不同的地方有乳製品、調味料與水果專櫃。歐洲人吃起士的普遍程度,是超市自有品牌都有起士類產品,奶油會三不五時特價優惠,還有各式各樣的鮮奶油(single cream, double cream, sour cream....),耶誕節前夕還會推出限定口味的鮮奶油:brandy cream, salted caramel cream...,沒有買回來做甜點吃真的對不起自己阿,想台灣的鮮奶油都是合成的,不知道冷凍了多久,只有在溫帶國度才能買到保存期限和牛奶一樣,如此新鮮的鮮奶油。



  




調味料也是左右料理風味的重要角色,外國超市最棒的地方就是有很多西餐料理食譜上寫的辛香料,譬如灑在義大利麵上面的巴西里、熱狗會配的黃芥末,還有已經研發出很多種新口味的番茄醬和美乃滋等等,各種口味的烤肉醃醬,沙拉配的油醋和沙拉醬,拿來沾玉米片或夾在麵包裡的莎莎醬,還有很多在台灣只有百貨公司超市才會進口的貴的要命的果醬和蜂蜜,在歐洲價格都正常許多。如果有機會去露天市集買的話,還會有更特別的口味,每次逛都很開心,雖然根本不會買,因為不會做那些料理。

如果想買亞洲料理用的調味料的話,超市裡也是有,但我沒買過,怕味道還是不一樣不習慣。不過現在亞洲超市越來越多(是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亞超...),要找到金蘭醬油、龜甲萬和李錦記不是件難事。



    



(左:倫敦南岸的Real Food Festival,會有市集到晚上,有熟食也有原物料,去走走看看吃吃喝喝很棒

    右:德國超市賣的醬油,長相怎麼看怎麼樣我都不敢買)





水果的話,種類和台灣的也是大不相同。本以為英國很冷水果會很少,但拜全球物流繁盛還有西班牙很近所賜,其實還是很多選擇,不過沒有芭樂蓮霧水梨芒果這些熱帶種類,可是有很多桃子、莓類和葡萄。外國人很愛吃香蕉,同學的午餐常常就是一份三明治、一杯咖啡和一根香蕉;但這些香蕉沒有台灣香蕉的香氣。

我們常去露天市集買一磅快要十根香蕉回來,用果汁機打香蕉牛奶。不然買果汁也可以,歐洲有很多果汁選擇且不時有特價優惠,純品康納(Tropicana)、Innocent,超市也有自有品牌,而且會出些怪怪的綜合口味,譬如Mark & Spencer出的「西瓜與蘋果」,大概是果汁界的雷王吧。而且不像台灣的果汁多是濃縮還原(當然也是有啦),純品康納喝起來的濃度是每日c不能比的阿!





另外,歐洲超市通常有麵包區,賣那種一條可能有二十片的吐司,同學為了省錢會買一條吃一個禮拜,不過我通常吃三片就吃不下去,放到麵包發霉。也有很方便的冷凍食物區與半熟食區,可以買冷凍披薩、義大利麵或者主餐類的肉,丟進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搞定,甚至近年來超市自有品牌開發新口味,中式泰式料理素食方便包都有,但我是一包都沒買過。



自己煮飯的發現是,自己的胃如此亞洲。同學堅持每天都要吃到白米飯,所以真的得自己動手煮,沒辦法靠超市的冷凍食物櫃或者麵包區過日子。平常和同學三個人一起下廚,想菜色變成生活的樂趣和挑戰。不過這可能也和住的地方有關啦,如果住在大城市離中國城很近,大概也不會這麼勤勞天天開伙,每次去倫敦都一定會到中國城買港式燒臘加菜,因為倫敦的港式料理比台灣的還道地。 
(某天上課晚回家,朋友幫我留的晚餐,我媽煮的都沒有這麼媽媽味了!)


    






有趣的是,歐洲的菜價基本上是不會因為天氣狀況而大幅度變動的。台灣每次只要颱風一來,菜價飆漲之誇張,讓我很好奇歐洲到底怎麼控制蔬菜價格的。另外,比較過台灣與歐洲的原物料價格(主要是青菜與肉),其實歐洲的價格不會比台灣的貴到哪裡去。進口貨如從亞洲進口的米、調料當然是翻倍,但回來想想在台灣,歐洲進口的巧克力、辛香料不也是價格高的嚇人?

(過年學炒宮保雞丁,後面是同學的乾扁四季豆)






若是這樣的話,何以外食價格台灣比歐洲便宜,台灣的所得比歐洲低呢?現在薪水幾乎存不了多少錢如我的台灣上班族,常常感嘆「薪水是被吃掉的」,到底食材、餐廳和薪水的比例關係,該怎麼樣才是合理的,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倫敦V&A博物館的餐點,一杯拿鐵一塊司康(scone)要價五磅多,連外國同學都會說貴,但想想和台灣的咖啡廳其實價格也差不多...(那台灣的消費力有這麼好?)






總之,英國食物說難吃是難吃,但自己煮的話也許比台灣還好吃,而且最大的優點是健康吧(天真的相信英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勝過台灣政府與黑心商人)。最後附上在實習時候的每天午餐,自製炒米粉加滷蛋,還是自己煮的午餐最好吃。(你確定你住在英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