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紀念品的訊息(message of souvenir)

沒有想過博物館賣店裡的商品也可以是爭議的爆發點(謎之音:論文的好題目)。


最近在紐約開幕的911紀念博物館因為販售了像以下的紀念品:標註911事件爆發地點的起士盤(如圖,外國人愛吃起士以至於有專門放起士的餐盤),印有911數字logo的馬克杯等等,而引發「銷售悲劇」(selling tragedy)的大力抨擊。這樣的紀念商品出現,是不是代表了悲劇商品化?







當然911紀念博物館不是世界上第一個講述歷史傷痕的博物館,光是柏林境內就有猶太人博物館、東德博物館等等,美國也有甘迺迪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也不例外地設有賣店販售相關商品,譬如明信片、鉛筆、首飾、書籍...我記得東德博物館還有賣東德時期的醃黃瓜罐(如果有看過電影<再見列寧>的應該對醃黃瓜很有印象)。

<再見列寧>裡,病癒之後的媽媽想吃東德的醃黃瓜,兒子可是費盡苦心的做包裝阿。


問題不在這種類型的博物館該不該設立賣店販賣紀念品。問題在於紀念品本身傳達的價值是什麼。好的紀念品對觀眾而言,紀念品可以成為一種提醒物,將歷史帶進生活裡( take home a piece of history),或者像文中Paula Nourse所說,將博物館意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remember the hope"透過商品被帶到博物館外。


在消費文化無所不在的現代,歷史記憶也透過商品形式傳承,這似乎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模式。但歷史記憶到底帶給當代人的教訓是什麼,博物館應該擔任這個詮釋的角色。「我們不是透過販售紀念品在推銷屠殺、謀殺、死亡,而是在推銷人性角度。」(原文""We’re not selling items to sell Holocaust, murder, death," she says. "We’re trying to sell the humanity angle.”)



不過,還有另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是,這個紀念博物館與商店就建在事情發生的地點上。其實並不難理解罹難者家屬的憤怒,自己的親人死在這裡不過十來年,就立刻蓋上了一間博物館紀念品店和咖啡廳,這決定代表什麼意思?賣店難道不能換個地點嗎?為了籌措博物館營運所需要的經費就可以這樣消費一場悲劇嗎?



如果有一天,亞洲也出現了六四事件等紀念博物館,我們記得也要小心的詮釋。


(圖片與英文請參考英文原文:How Museum Gift Shops Sell Trage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