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經濟不是唯一的理由



這兩天讀了一篇文章:Museums... So What?  作者為了回應慈善事業家Peter Singer刊登於紐約時報的文章(Singer, 2013),文章中比較了捐贈給藝術與捐贈給至於盲疾的價值,看起來的確救助那些生活於貧窮與深受殘疾所苦的人們比起捐贈給藝術來的迫切重要得多。


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麼?當世界上還繼續存在著貧窮、健康等等看似更迫切的問題的時候,為什麼要支持贊助博物館?這個看似已經老掉牙的問題,到了現代21世紀,就連博物館員可能都沒辦法說出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論點說服自己(與那些並不熱愛藝術文化的他人)。





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最近重新裝修展廳的樣子,不說他是博物館,真的會以為是什麼倉庫XD




對,當比起經濟數字的時候,博物館簡直是個輸家。

博物館不能像衛生組織機構一樣說「透過這次展覽我們使得多少個孩子免於XX疾病的威脅」,因為參觀博物館這個行為不是注射疫苗,也不是吃藥治病。博物館不能像慈善機構一樣說「這次的募款活動我們救助了XX個家庭,協助他們挺過這一次的天災人禍」之類的話,博物館還要很低聲下氣的向政府拿補助款、向大企業拉贊助才能勉強營運。


但這就代表博物館,甚或是文化藝術的價值不如身體健康來的重要?這樣的邏輯推論是否正確?




事情不是這樣的。問題不在這裡。問題在於,你用什麼方式去衡量博物館(文化機構)與慈善機構(或衛生健康組織)的效益。錯誤的衡量方式當然不會得到想要的答案,成效自然被低估了。而這篇文章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論點,讓我們下次再被詰問的時候能提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


其實博物館(或其他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是相當明顯的。博物館所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是別的機構做不到的;換言之,博物館參觀經驗至今仍無可取代。參加慈善機構捐款不會告訴你這座城市或文物的歷史,即使當衛生組織的志工的經驗也不會和參觀美術館看到梵谷的畫作得到的感動一樣。


而參觀博物館經驗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也是無法被量化的。正如我當年去紐約MoMA看到Jackson Pollock的畫作的那份震撼,讓我決定讀博物館學-請問你要怎麼用數字去表示這個經驗對我造成的衝擊?


而在這個追求創意與創新的年代,博物館無疑是激發靈感與想像力的好地方。文中提了許多美國方面的研究,譬如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大部分都很主動的投入藝術活動,譬如唱歌、舞蹈、表演、文學創作...。藝術文化與科學經濟發展的確是有相關的。





那麼,該如何衡量博物館的社會影響效益,博物館該如何跟上時代潮流,作者給了一點建議。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只是需要一點金錢和時間的投入:好好做觀眾研究,「參觀博物館對觀眾的影響」。現代科技已經遠比過去發達,大可運用最新的科技設備了解觀眾行為,並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意涵,還可以透過線上論壇累積的觀眾留言了解觀眾參觀完的感想以及他們覺得可以更好的地方。但博物館有做到嗎?


反觀現在美術館的經費都砸在做衝人次有盈餘(希望如此)但長期效益並不顯著的特展,而缺乏長時間累積觀眾研究需要的資料以及引進分析的方法,運作方針上的本末倒置讓自己站不住腳,這很難怨別人。


所以是時候把多一點心力放在這種基礎研究上,而不是看著參觀人次與門票商品收益沾沾自喜。更何況,就算一個博物館會賺錢,就能說這是一間好的博物館嗎?(當然也是有忠於自己原則但同時又能兼顧營運收入的博物館存在吧我想)但不幸的,現在連博物館都開始用數字衡量自己的身價,而忽略了其他無法被量化的價值。



即使有許多博物館都正面臨著財政緊縮而心急著想要盡可能籌措財源的同時,也還要好好的做基礎的觀眾研究,好好的和觀眾深入對話,莫忘初衷阿。





p.s.這篇文章好適合當GRE Issue的文化類議題參考資料喔~(顯示為GRE作文是一輩子都揮不去的夢魘orz)

另一個p.s.觀眾研究在博物館學裡其實有一定的研究累積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