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當代的視野-博物館詮釋學

昨天早上聽了一場講座英國博物館的當代藝術策展,講當代藝術與英國博物館,那些前衛的作品如何與博物館裡古老的氛圍結合迸出新的可能性。講者提到她在訪問V&A館長Martin Roth(他是德國人,來英國之前擔任過德國的美術館館長)的時候,詢問館長:「英國的美術館和歐陸的博物館差異在哪裡?」







Tate Modern的裝潢,其實是當代藝術史的時間圖表,以手繪式的圖案呈現頓時讓人覺得藝術史也沒那麼生硬複雜。

館長說,英國的美術館有種「當代的視野」,意即透過當代社會(大眾)的角度去詮釋其藏品和策劃展覽,尋找這些古董們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所以展覽裡的文字是平易近人,即使非業餘愛好者的一般大眾也能看懂(我也曾是深受藝術史那些專有詞彙之害的學生),因而能吸引更多觀眾。這並不影響其策展的專業水準,只是在用字遣詞上下了功夫,深入淺出,而開啟了展覽與觀眾對話的管道。






當然不是所有歐陸的美術館都走那種「我是藝術權威,你聽我的就對了」的那種菁英主義策展模式,之前參觀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故居和梵谷博物館,也深深為他們的努力感動:派常駐藝術工作者現場示範如何將礦石變成油畫顏料、從科學角度說明「如何鑑賞一幅畫的真偽」...

林布蘭故居,現場正在示範如何用礦石調製油畫顏料。




梵谷博物館,顯微鏡擺設與說明牌解釋如何運用現代科技鑒別畫作真偽,以及到底一幅畫有幾層。









不只是藝術史策展,在其他領域英國的博物館也致力於與當代社會結合,像是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和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等都陸陸續續推出新概念的展覽。


像最近V&A才上檔的Disobedient Objects(朋友翻譯「造反行頭」,實在絕妙),便是展出從1970年代以來,這些在社會運動裡派上莫大用場的物件(to examine the powerful role of objects in movements for social change),這些物件展示了政治運動如何激發了原創性設計,又如何挑戰了設計與藝術的標準定義。以往這種類型的物件是不會被博物館收藏的,因為不是經典,也太新了沒有太多歷史價值,但現在博物館突破自己的框架,去研究、接近他們,試著以博物館的方式記錄、告訴大眾這些歷史。









博物館網站的線上導覽手冊提供了可下載的DIY手冊,教你自製這些參加抗爭時的道具,譬如右圖是用寶特瓶製作一個防催淚瓦斯的面罩,還有使用傳單滿天飛攻勢讓抗爭場面更加混亂以退卻敵對方。














另一個新成立的展間,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 gallery,主要展示近年來引起話題的設計,用意在討論這些物品對現代社會與政治的影響與其意義。衛報(The Guardian)的報導裡寫:"The Rapid Response gallery is about the museum looking outwards and engaging with topics that are in the news. It's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afresh and respond in a more agile way, rather than just buying more chairs."(這是博物館向外並且與時事做出連結的展間,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重新思考與更快速的反應時下脈動,而不只是買更多的椅子。)





去年一位德州學生發明的3D列印手槍,超過十萬次下載,引起許多法律問題,而博物館是自己下載列印製作這支展示用手槍,所以顏色不一樣,不是灰色的(圖片來源:博物館官方網站






還有像是Primark的工作褲引申出全球供應鏈、孟加拉血汗工廠的問題(去年孟加拉一間成衣工廠發生事故,有1130人死亡);;去年香港社民連向特首梁振英丟擲Ikea的娃娃Lufsig(路姆西),使得這款娃娃在香港大賣...這些象徵當下時事脈動的物件,被收藏與展示在博物館裡,一定程度上讓博物館掙脫只能記錄與回顧過去的限制,加快腳步跟上「現下」,以因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







V&A的另一個常設展:Played in Britain: Modern Theatre in 100 Plays 1945 - 2010,透過一百齣名表演介紹英國的當代劇場發展歷史,在解說結合了地理(譬如當時的劇場就位於現在的XX地)的脈絡下,歷史顯得不那麼遙遠陌生,而多了一分親近感。大家不是來倫敦都會來看個音樂劇嗎?

而且這個展覽最大受好評的竟然是博物館設計的App:Played in Britain: Modern Theatre in 100 Plays, 1945-2010,可免費下載,裡面有博物館策展人精心挑選的表演照片以外,還有專業的論文、訪談、紀錄片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展覽資訊,可真為用心良苦設計的展覽App阿。








還有一個酷展覽:英國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有一個很特別的館藏系列:「垃圾」(The Rubbish Collection)。博物館和藝術家Joshua Sofaer合作想了一個主題----展出一個月內科學博物館所製造出的垃圾。有紙張、免洗餐具、廚餘、水瓶....竟然還有胸罩!


展覽的第一個階段是邀請觀眾和藝術家一起收集、整理、拍照、記錄一個月內博物館裡工作人員、相關從業人員與觀眾製造出的垃圾,建立一個「日常的垃圾視覺檔案」(create a visual day-to-day archive of our rubbish),要大家去思考到底「垃圾」的定義是什麼呢?第二階段的展覽重點是這些被我們視為是「垃圾」的東西會消失到哪裡去-它們並不會真正消失,也許會被回收再製造成新的物品。





這是博物館裡參觀民眾忘了帶走的寶特瓶、瓶蓋,經過藝術性的擺設以後拍起來竟是如此美麗的詭譎畫面(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總之,如何使用現代人的角度去解釋歷史,是博物館很重要的一個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