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英國研究所

雖然不是所有英國的研究所都像萊斯特大學的博物館所一樣,但到目前為止我感受到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厲害。(當然也是有聽到那種毫不掩飾將高等教育當做營利事業在經營的校系)


這個系不是浪得虛名,在學術研究上有一定的表現,像是教授的著作研究和博士班學生的水準),而且在教學部份也非常用心,這一點可以在碩士班的師生關係以及課程設計裡看出來。





一開學的時候,每個碩班學生會分到一個導師,要固定和導師每個月見面一次,讓系上了解你的學習狀況,如果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感到任何的困難都可以和老師反應。想想在台灣的時候,一個學期大概也就是和導師碰一次面吧,甚至只是一回十幾二十個人的導生宴,變成一個月一次、一對一的頻率其實差異還蠻顯著的。


另外一個反應學習狀況的管道是系上的老師和學生所組成的委員會。系上會希望有自願的學生代表參加,當時是因為要代表系上的亞洲學生而去的,我們系很堅持平等的原則,希望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都有發聲的機會。這個委員會也是每個月一次,老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甚至是圖書館員都會參與,就最近這一個月的上課狀況進行討論,像是課程設計的問題、老師授課可以改進的地方、作業用書不足、針對作業方向需要再說明等等議題,都會討論。

主要是學生向系上提出建議,老師會根據現有的條件做出改進的決策,有些是可以立刻改善的,譬如要寫作業的指定參考書目數量不夠,便會請圖書館儘快加購,也有一些必須倒下一個學年才能改的部分,像是課程的順序設計等等,那系上也會和我們說,算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希望有造福到下一屆的學生囉。







關於課程設計,一開始所有人都非常不懂到底怎麼一回事:看到系上公告的timetable,每個禮拜每一天都沒有一堂一樣的課程,完全迥異於台灣大專院校那種一個學期修幾門課,每個禮拜幾早上固定修某一堂課的方式,的確讓大家一頭霧水。但現在回頭想想覺得這樣的課程設計也有很多好處,因為一個禮拜大概就是一到兩個主題的教學,很密集的轟炸,但也能達成短時間了解一個領域的目標,比起花好幾個禮拜二早上上同一門課,但每一個禮拜聽一次忘一次的吸收效率高。


這樣的課程設計主要是仰賴老師們間的合作,A老師和B老師各自擅長的領域要怎麼放在一起教學,需要他們自己討論。系上也不時邀請校外人士來授課,譬如博物館聯盟(Museum Association)的人員、博物館裡的策展人、展場設計公司的老闆、藝術家和文物保護專家(conservator)來做講座,或者是一個禮拜的課程,讓課程不只是學術理論教學,和實際執行層面也有結合。


教授們雖然平常忙著自己的研究,但也花了一定的心力在教學上,尤其有些教授的講課之精采甚至勝過TED的那些演講,從講課內容到投影片設計都非常用心,同時還能引領整個課堂的互動氣氛,必須說在台灣很少看到教學態度如此敬業的老師。而且教授視學生為有潛力和能力研究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像有些地方,教授永遠瞧不起小毛頭的態度),非常鼓勵大家發問提出論點,雖然我自己還是很少發言,但覺得被尊重的感覺真的能多給人一點自信和動力。



當然這樣的設計也有一個缺點:因為同一個禮拜都在上同一個領域的課,而且一天通常是超過五小時以上的課,其實下課未必有時間複習老師上課所講和預習明天老師要講的內容。(p.s.我們系的課程時數算是非常多的,一般英國研究所的課一個禮拜不會超過10小時,但博物館系平均一個禮拜有15-20小時的課)


但無論是念哪一個碩士班,自發性的學習本來就是基本條件,而自制力和執行力的實踐,也是個人修為;英國研究所給予這樣的課程和研究氛圍,已經是非常好的了。




(講完以後還真是很想念系上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