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國外生活

回台灣以後,朋友總會問「國外生活是什麼樣子?」


當下的回應也許是:「阿,其實很無聊阿,因為外國不像台灣一樣夜生活這麼熱鬧」之類的答案。因為我住在鄉下,晚上沒有地方可以去,而且也不是個喜歡泡酒吧或跑夜店的個性。






但真正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出去念書的一部分原因不就是為了追求一份簡單安靜?還有找到一種居家生活的感覺。

因為晚上沒有外在夜生活的誘惑,在家的時間變多,就多出了時間念書、煮飯,和家人朋友相處。



(做甜點變成每週的固定習慣,而且在廚房一邊看火反而念書更加專心...)



住在學校宿舍的時候,每天晚上固定和同學一起煮飯、吃晚餐聊天,或者去朋友家開慶生會,很少外食。雖然煮菜很花時間,但是其實是個暫時從論文等其他壓力中暫時逃脫的美好時光。三四個人分工合作,洗米切菜煮湯弄一桌料理,雖然沒有高級的菜色也沒有太多擺盤,但也不會有兩個小時的用餐限制或任何服裝規定,就是自自在在地在家吃飯喝酒。







住在舊金山一個人的studio的時候,假日有空的話我會請朋友來家裡吃飯,朋友有時候也會帶點菜或帶瓶酒來,大家席地而坐,聊天歡笑。過農曆年的時候所有人在廚房裡手忙腳亂其實煞是開心。




在台北的生活,不管下班還是下課,常會有種想要再多晃晃再回家的情緒,反正就是「不想回家」。(或許是家裡有大人的關係?!)或者老愛約朋友出來吃飯,追著一直冒出來的新餐廳名單;吃完飯以後還要在街上晃盪一陣子,把話講完才各自回家。


還是好不容易一家老小都坐在餐桌上了,大家也只是一語不發,悶頭猛扒飯挾菜,很多事也沒辦法和生活最緊密的家人訴說。




在台北也很難邀朋友來家裡坐坐,因為家裡的其他人也想待在家裡而不想因為外人而影響既有的生活,即使那只是一個晚上。或者因為家裡太亂不方便見客;但反過來想,因為有客人要來而成為整理家裡的動力,不也很好嗎?這讓我覺得真的很可惜。



於是這慢慢形成一個循環:因為朋友不方便來家裡,所以習慣約在外面,久而久之就也就不習慣待在家,或者越來越晚回到家;家裡變成像旅館一樣的地方,剩下睡覺的一些機能而已,情感也慢慢的流失了。



這種時候,真的很希望有一個寬敞的客廳與廚房,可以招待朋友來家裡阿(最好還有爸媽可以關起門來就聽不到我們吵鬧的臥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