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我的論文是什麼?

拿到成績了,不免俗地要來寫篇感謝的文章,感謝一路上幫了我很多忙的各位,還要寫一下我的論文到底在講什麼,以免日後自己也忘記(囧)。


寫這篇論文無疑是這一年碩士課程裡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可以在題目和內容上自由發揮,也是對自己的挑戰,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咀嚼反芻出自己的一點想法,雖然不知道對以後的學術研究或實際應用有多少貢獻,但總是一點點點的成果吧。

而最後寫的題目和方向也和一開始的假想大不相同,但在這一路跌跌撞撞思考的過程裡的確學到很多,真的是相當曲折。


(巴黎街上的櫥窗,總會吸引人駐足觀看;那博物館呢?)







我寫的題目很冷門,是討論博物館裡設計類展覽的敘事-到底我們在這些設計展裡學到了什麼?(英文:Beyond Visuality: A Reflection on the Narrative of Design Exhibitions)


當觀眾走進博物館裡看展覽,多少抱持著學習一些知識的期待,但當他們看到設計展的時候,往往感到困惑:看設計展和逛百貨公司有什麼差別?


博物館和百貨公司的差別是什麼?擺的東西不都大同小異,Armani的套裝、Dyson的吸塵器、科比意的椅子...為什麼有的東西就能擺在博物館裡被當成是值得展示和收藏的物品?為什麼有的是經典有的就不是?博物館對於「設計」的定義是什麼?


現下的設計領域,從家具、衣服、車子到建築...通通概括在內,到底設計是什麼?而所有的東西,不都被設計過嗎?從畫圖構思開始,不就是設計了嗎?很顯然地,設計博物館或者設計展對於設計的操作型定義並不是這麼簡單,在「設計」(design)一詞背後,有其歷史意義與遊戲的潛規則。


還有,現在有很多設計師的個別展覽,譬如服裝設計師的回顧展等等,這些展覽常常引起爭議,博物館會被指責為「為這些設計師品牌做行銷,為了利益罔顧博物館自身應有的堅持」等等。為什麼會有這些聲音,要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公正、不為了服務個別品牌利益的設計展覽,都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巴黎:知名芭蕾舞鞋品牌Leperro,櫥窗漂亮的比博物館還吸引人!)



在開始想這些問題以後,一邊找文獻看,慢慢整理出一個脈絡(其中當然少不了想不出來鬼打牆做白工的時期),還有一些有趣的文獻和論點,才寫成這篇論文。


一開始想討論的,其實是博物館的展場設計與百貨公司的展示設計之間的同異之處:有趣的
是,這並不是一個多新的議題,早在20世紀前半就已經有人討論過了,一開始是百貨公司學習博物館的展示手法,但後來百貨公司漸漸超越了博物館,以致於博物館界的人士在倡導「博物館應該要學習百貨公司,用最吸引人的裝潢和擺設方式,以寓教於樂的形式進行美感教育」,當時相信物品的外型就能不言自明地啟發人的美感和生活品味,所以也未多放心思於解釋說明的展覽標語。

 (羅浮宮的地下中庭入口,不說的話還真以為是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呢。)



而且日後(直到現在)博物館和百貨公司的展示手法越來越相似,這兩者的展場已經越來越難以區分,顯然地展場設計不是區分展場和賣場的因素了。若是如此,那博物館該如何區隔自己與百貨公司呢?如果博物館身負教育功能,那在展覽的什麼地方該表現出來呢?因此,我想討論的是設計展到底告訴觀眾些什麼,因為在這些解說的文字裡表現出博物館對於設計的定義和看法,表達了博物館的立場。而博物館的設計展有什麼可以再改進的?則是另外一個討論的議題。






所以我的論文章節分為以下部分:

一、回顧博物館展出設計的歷史,以及討論博物館與百貨公司之間的關係,從1851年倫敦的萬國博覽會開始,直到1950年代左右美國MoMA博物館的Good Design系列展覽

二、回顧設計這個概念的發展歷史:從工業革命後開始,設計這個概念才逐漸自生產流程分化出來成為一獨立的專業與職業

三、回顧設計史的研究發展取向:早期1970年代設計史著重於討論設計師的個人成就才華,或者國家政策,直到1990年代開始才轉向關懷消費與製造層面

四、以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常設展Extraordinary Stories about Ordinary Things討論現今設計展的策展方式,根據設計史的研究方向,提出可以改善的建議


                          (圖:倫敦設計博物館London Design Museum)





........................................................................





總之,能寫完這篇論文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要感謝一直鼓勵我的指導教授Suzanne MacLeod,還有博物館學研究所的同學們互相打氣(以及博班學長們的建議和坐檯式workshop);萊斯特大學的圖書館館員們一直幫我調書,還有DeMonfort大學的圖書館的設計類書籍,這要歸功於英國各大學校圖書館的聯合資源;每天一起煮飯聽我發牢騷被我逼著吃我做的奶酪的Opal養老院好朋友Migie Lee, Annie Chou, Polly Shih,感謝你們的精神支持;突然被我要書單的Yun Fong Kao,你的設計史書單幫了我很大的忙;臨時在臉書上被我抓來看論文大綱和摘要的Heidi Tseng, Cloisonne Wu;以及在遠方支持我的朋友們。

最後,感謝我的爸媽,讓我任性地第三次出來念書,而且又是一個奇怪的領域;但這回總算是完成了(應該會拿到畢業證書吧),終於如願以償拿到一個碩士學位,證明自己有一點研究的能力,真的很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