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柏林漫步(3)-德國人的歷史課(下)

另一堂德國人的歷史課是:猶太人與種族屠殺。

這個自兩千年前以來的問題,在上一個世紀到達最高潮,現在或多或少仍舊持續著。而希特勒屠殺歐洲猶太人的歷史事件,成為德國人亟需面對的責任。


而我身為一個觀光客與外國人,之前對於猶太人的了解,其實也僅限於這個歷史事件與「猶太人很擅長做生意」,直到來了柏林看了這些相關的紀念碑與博物館,才慢慢開始了解猶太人的一些事情。





到底怎麼定義猶太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基本上皈依猶太教信仰的人,與母親是猶太人的人,算是猶太人(這是從維基百科上看到的簡略版本說法),但猶太人的歷史起源可追溯到西元前兩千年。在西元前722年左右他們建立的以色列王國被亞述王國擊敗,大批猶太人被流放到外地,自此開始大流散。


因為宗教解釋教義的不同,在中世紀中期以後,猶太人開始明顯地受到基督教徒的歧視與迫害,他們被限制只能從事貨幣借貸和其他的商業活動,但也因此他們高超的經商能力不時受到王宮貴族的重視而被重用。


但19世紀出現的anti-Semitism(反猶太主義),不只是因為宗教教義的問題歧視猶太人,而是一種種族歧視,認為猶太人是一個次等的種族,而社會政治的動盪是他們造成的。最終這導致了納粹主導的猶太人大屠殺,在1939-1945年間約有六百萬的猶太人慘遭殺害。

(猶太人的歷史就請好好的自己研究一下吧,這篇主要還是在講柏林的景點啦)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猶太屠殺紀念碑)就位於知名景點布蘭登堡門與國會大廈附近,讓觀光客也會經過,以提醒世人這段不應遺忘的歷史。

相對於其他建築相當矮而扁平的紀念碑,地面是一格格有菱有角高度不一的水泥立方,讓人不禁聯想到墓碑(這是我個人想法啦),但設計這個造型的美國建築師Peter Eisenman將詮釋建築的權力留給參觀的人,讓大家自由聯想而沒有給與一個標準答案。你在這個空間裡感受到的一切,就是建築師想讓你體會的。


                       


今年不知為何歐洲都異常的冷,四月初柏林還在下雪,徘徊於零度的氣溫,讓這個紀念碑遊覽起來感覺更加悲傷...



博物館(其實是information center)在地下室,裡面收集了許多口述歷史性質的資料,整理了這段慘澹往事。史達林說:「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只是一個統計數字。」(A singl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 death is a statistic.) 為了避免對這段歷史的解釋如統計數字般讓人無感,裡面採用許多個人書信與家族史的內容,讓觀者深刻感受到這個屠殺拆散了多少家庭。


家族史的解說,有很多猶太家庭因為這場迫害,幸運的四散各地存活了下來,不幸的在逃亡期間就被抓進集中營...

一個逼近全黑的展場,在這空間裡播放口述歷史的語音資料





另一個值得參觀的博物館是「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Berlin),裡面介紹了德國猶太人兩千多年來的生活歷史。

猶太博物館的建築很有趣,新舊建築兩個宛若不同世界並置,新建築的部份,其實外觀就富含了對這段歷史的詮釋。

此博物館的基地圖,從上方看是線型的閃電狀,呈之字形,這也是其綽號「閃電戰」(blitz)的由來。外觀則由鍍金屬片覆蓋,窗口都是斜線狀,不規則的橫割建物本體,這些窗口線是依據柏林地圖上的一些猶太歷史地點而被連起的,它們也被視為連結德國猶太人不同時期的破碎象徵,此建物本身沒有對外的出入口,唯一一個出入口在隔壁的大樓,也就是德國歷史博物館裡。這個出入通道的樓梯和走廊被設計的相當狹窄,並連到新建物的高塔裡,經由高塔才能通到新建物的各個樓層。此塔與通道象徵著德國和猶太人歷史是不能分離的,也是猛烈而隱密的。



此高塔通往不同樓層的走廊,被稱做軸線(Axis),主要有三個走廊通道,則被稱為三軸線。其中死亡之軸,通往高塔的中空之處,該塔亦有「浩劫塔」之稱。另一個軸線為流亡軸,經過展示猶太人生活文獻的走廊後,通往一個名為「流亡之院」的戶外庭院,庭院中豎立許多方型高柱。最後一個軸,則被稱為「連貫軸」,此走廊串起前兩個軸向,在走道間展示與猶太屠殺和流亡之外的歷史。帶有前兩軸之組合循環的隱喻,然而訪客也可透過此軸走向原先的出入口離開柏林猶太博物館。
此館猶如迷宮般壓縮、狹閉的空間設計,還有切割狀、陰暗的照明完全是館方刻意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空間使訪客感受到猶太人在德國充滿艱難與挑戰的歷史感。」(引自維基百科中文版




Holocaust Tower(浩劫塔)

高24公尺,沒有任何窗戶的塔,沒有暖氣,聽得見外面車水馬龍,只有那一點窄窄的縫隙透近光。建築師要參觀的人體驗'voided void'...



Garden of Exile(流亡之院)
這裡的水泥磚與地面其實都是傾斜的,讓你走在其中感受到強烈的不平衡與深刻的衝擊感...



館內不規則的窗戶,讓你不由自主想窺看外界,但有時你看到的,也只是內部無限的灰...


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用建築與空間感受詮釋了猶太人的遭遇與情境。而最近新增的永久裝置藝術「落葉」(德文:Shalecht)也利用了建築的特色,用三公分厚的鋼做成的一張張人臉,鋪滿地面讓觀眾踩踏發出聲音,在挑高的空間裡鋼鐵彼此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音迴繞整場,讓人感到無比心痛。



(藝術家:Menashe Kadishman)



除了建築本身值得體驗以外,其實內容也相當豐富,就算只走馬看花也得花上兩三個小時。裡面對猶太人的歷史和生活細節都有詳細的敘述,從吃喝玩樂、婚喪喜慶到社經地位、思想學術成就都有著墨,很多互動式介面和遊戲都很好玩,個人覺得寓教於樂的效果很好。




模擬猶太人上課的樣子,這種情境式展示非常常見。

現在世界知名的牛仔褲品牌Levi's也是猶太人創立的喔!看到這個展示真是嚇了一跳!





另一個展示場所是Topography of Terror(恐怖刑場),一個戶外博物館,主要展示納粹政權高壓統治的歷史,不僅是猶太人遭到迫害,同性戀、病人等等「不健康的人們」,在優生學的考量下,也都受到迫害。




它在前納粹總部的附近(現在變成國稅局了,就是右後方那棟建築!),也遺留了一段柏林圍牆,但以前它是政治犯的行刑場。






順帶一提,如果會歐洲語言或英文的話,誠摯推薦New Berlin Tours,一個自由參加的3.5小時城市導覽(結束後可以自由給導遊小費),導遊會帶你參觀並介紹這座城市的歷史,就當做是花一個下午上點歷史課吧!這對於了解一座城市的風貌相當有幫助。

參加這個tour的時候,跟著導覽走到了希特勒自殺的地方,一個停車場旁的十字路口,只有一張看板,若不是有人帶,真的不知道有這麼一處。

紐西蘭籍的女導遊跟我們解釋,德國政府的原則是以受害者的角度詮釋歷史(from the victim's angle),而非加害者的(perpetrator's angle),為避免激進份子再起,也為避免刺激受害者家屬,這個國家裡不會有任何獨裁者的肖像或紀念碑。所以當這處遺址被確認的時候,政府並不願公開這處地下環境,只低調了立了個看板。

這就是德國人的歷史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